• 提交成功
  • 姓名为必填
  • 性别为必填
  • 年龄为必填
  • 学历为必填
  • 联系方式为必填
首页 资源中心 新闻资讯

出现这4大“问题行为”,家长要注意!

2022-11-09 13:32:37
浏览次数:552 次
分享:

行为是儿童与外界沟通的方式之一,然而,孤独症及发育迟缓儿童在语言和认知能力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无法通过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因此一般只会通过行为的方式与外界沟通。这些行为中,有些不适合他们的年龄,有些不符合社会规范,有些则过于激烈或暴力,也就成为了父母常说的“问题行为”。

只有正确认识问题行为,才能正确解决问题行为,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常见的四大问题行为表现形式,帮助家长有效改善孩子的行为问题。

刻板行为

刻板行为是孤独症孩子的典型症状之一,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刻板行为主要分为四大类别:动作的刻板重复,包括拍手、转圈等;发音的刻板重复,比如:“鹦鹉式”的语言;刻板的兴趣爱好,比如:有的孩子喜欢一切“圆”的物品,走在路上看到井盖都要摸一下等;固定形式的行为,比如:出门固定的路线,房间固定的装扮等;

刻板行为产生的原因:

无事可做:刻板行为一般发生在孩子没有事情做,无聊的时候,当孩子全身心参与其他项目时,一般很少会发生刻板行为。

感官刺激:刻板行为可以让孩子追求感官上的快乐,从而满足自我刺激和缓解焦虑,因此刻板行为在孩子身上一般会持续较长时间。

获得关注:当孩子意识到某个行为能引起父母关注时,TA便会不断反复,比如当孩子意识到打自己的头会得到父母的关注时,这种训斥的关注也会让TA们不断重复的自己行为。

任何行为的出现都是有实际意义的,当发现孩子有刻板行为时,家长不要一味的去制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明确孩子出现这一行为的原因,看看这个行为能为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基于这些分析,再对孩子进行恰当的引导,才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又称攻击性行为,指身体上的进攻(打、咬、踢)、言语上的攻击(大声叫嚷),或是侵犯别人权利的行为。临床孩子的侵犯行为主要是身体层面的攻击,常常表现出的是:推人、抓人、摔东西或咬人等,这些行为对孩子本身的发展会造成一定的损害,也会对父母的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孩子之所以产生侵犯行为,是因为该行为可以协助孩子抵抗来自学校、老师或家长的干预,由此满足TA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也是孩子社交能力不足的表现。

解决这些行为的根本方法需要开展全面系统训练,尤其要教会孩子正确的替代行为,有需求时能够恰当表达。如果侵犯行为已经发生,家长一定不能忽视或者冷处理,应该给予适当的处罚方式。

自伤行为

自伤行为最常见的是用手击打脸部或者头部,据国外研究发现,孤独症孩子打自己行为发生率高达93%,咬自己的行为发生率是80%,还有一些孤独症孩子表现出刮、戳身体某一部位,或打人、骂人、撕扯他人衣物等。一般来说,产生自伤性行为主要归结四大原因,分别是:孩子缺乏外界的有效刺激、想要引人注意和关心、宣泄负面情绪、生活规律和环境的突然变化。

当发现孩子有自伤性行为时,一定要及时阻挡,利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干预,建议采取消退法、强化法和惩罚法来降低孩子自伤行为的发生。

自我刺激性行为

自我刺激性行为常常表现为古怪的行为,指在没有特定环境诱因的情况下,孩子做一些奇怪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令家长和治疗师感到困惑,具体可以分为脸部、头部、手部、身体以及其他类刺激。比如:不断敲击桌面得到听觉刺激,不听旋转手指感到运动觉等。

产生自我刺激性行为的原因是:这些行为可以满足孩子感觉的需要,心理学研究发现,重复的自我刺激性为可以满足我们内部感官的需要,尤其是当我们感到紧张、无聊或着急时,会加剧此类的行为。因此孤独症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出现时由于这种行为的出现可以强化TA们身体内部的感官刺激,而且还可以给孩子提供愉快的感觉和视觉需要。

自我刺激行为要正确强化,用一个恰当的替代行为取代问题行为,满足了孩子的感官需要。

问题行为干预是一个系统的、需要多方配合的工作,对此家长需要对孩子有详细的了解,干预孩子时明确顺序,才能有效改善。

我们怎么做才能避免行为问题的发生。所谓的避免,我们可以先把那些刺激行为发生的因素从环境里抽走,然后再一点一点地介入回来,让孩子有一个学习适应的过程,让好的行为有一个建立巩固的过程,让行为干预可以在一个相对缓和的关系里展开。

利用环境变化来降低问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在行为第一次发生前,我们通常并不知道某环境会导致该行为,所以没有办法预防。当行为发生后,通常可能需要发生几次,我们才会总结出来,在某个环境里,孩子会用行为问题来坚持他的要求或抵抗父母的指令。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改变刺激行为发生的前导因素来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的可能性——这里讲的是减少发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完全避免行为的发生。

一、实物强化行为

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孩子通过行为问题来得到他想得到的东西。

知道孩子会在某个时间想要某个东西,在孩子提要求前就计划好如何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样控制权就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在拒绝孩子的要求时,尽量不用“不”字,而用正面的语句告诉孩子什么时候“可以”。可以对孩子说“先吃晚饭,然后再吃冰激凌”,而不是简单地说“不行”。

二、注意力强化行为

孩子通过做一些不正确的事情来获取家长的注意力。

在问题行为发生前主动给孩子正面积极的注意力。观察孩子能独处多久,并以此为基数来决定给孩子注意力的频率;这个频率随着干预过程的进展是可以慢慢降低的。

可以问一下孩子在做什么;可以告诉孩子你在做什么;可以给孩子一个力所能及的简单指令;你并不需要陪着孩子,你只需要让孩子知道你在忙但仍然是关注他的。——在这里,基础时间间隔是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个人情况来确定的;对于小年龄的孩子,可能需要更高的频率;对于年龄稍长的孩子,需求的频率会低一些。在你即将忙于某件事而无法给孩子注意力之前,提前告诉孩子,如果有可能的话,安排好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或是他感兴趣的事。

三、逃避强化行为

孩子通过问题行为来逃避被要求做的任务。

孩子不喜欢做某些任务,最大的可能性是孩子觉得这个任务很难。所以,当某个指令经常引起孩子的逃避行为时,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降低任务难度,提高辅助的幅度。

有的时候,家长会觉得这个任务并不难,孩子完全有能力完成。但不要忘记,我们需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来考虑和感受,有的时候确如家长所言,难的并不是任务本身,而是孩子“认为”或“感知”这个任务很难,从而在潜意识里就排斥去做这个任务。

有的时候,孩子有他们自己更想做的事,所以不愿意做父母给的任务。在这个情况下,要提前给孩子通知,并且尽量用“先……再……”的积极指令。

四、自我刺激行为

行为由于身体内在的某种刺激需求得到满足而被强化。

针对相应的刺激需求,介入适当的游戏或活动来让孩子满足相似的刺激需求。如果找不到满足类似刺激需求的适当活动,则可尝试介入其它的强化物,但必须是孩子非常感兴趣的东西。

注意:

1.行为前环境的变化,是降低问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而并不能完全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它的主要作用是为行为干预建立一个良性的切入,以尽可能地让孩子在缓和的环境中学习新的好的行为。

2.通过行为前环境的变化而降低了行为的频率,并不代表问题行为得到了干预。也就是说,问题行为还是存在的。然而,因为问题行为发生的频率降低了,问题行为被强化的次数或可能性也就降低了,从而使行为干预方案更见效果。

3.通过行为前环境的变化,问题行为发生的频率相对减少,父母的压力会小很多,从而使得父母有能力着重于如何教孩子新的好的行为,而那个部分是行为干预最关键的一步。

最热文章推荐

你可能需要

关注幸福拉法官方微信,了解更多言语服务内容
gongzhonghao.jpg
在线咨询
在线客服